中国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让“被打还手即互殴”成为历史。在新西兰,如果遭到攻击时“还手”,是否会被警方视为“互殴”?相信很多华人对此感到疑惑。
根据《新西兰刑法》第48条,只要行为符合“合理自卫”(Reasonable Self-defence)的法律标准,反击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但在实践中,警方的判断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稍有不慎,可能从受害人变成加害者。
下面,天维网就带您通过分析新西兰的法律和司法部门的执法实践,来分析这个问题。

法律框架:什么是“合法自卫”?
如果分析新西兰法律,会发现法律是保护自卫权的。
《新西兰刑法》第48条明确规定:“任何人在合理认为有必要使用武力以自卫或保护他人免遭攻击时,所使用的合理武力是合法的。”
但这意味着三项标准必须同时满足:
——存在真实且即时的威胁;
——当事人主观上相信反击是必要的;
——所使用的反击在客观上是“合理的”,即与遭受的威胁程度相符。
若超出这三项原则,自卫行为可能被警方或法院认定为非法,甚至构成袭击罪、斗殴罪等刑事犯罪。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判断使用武力是“合理的”?
虽然法律给予个人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暴力的豁免权,但警方在执法过程中往往更关注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可用证据,如:现场监控;目击者证词;双方伤情对比;是否有逃离可能;是否存在“过度防卫”或“事后追打”。
警方将综合判断,决定是否逮捕双方、仅控告攻击者,或完全不起诉。
案例:男子被认为正当防卫 谋杀指控撤销
2024年3月10日,基督城发生一起命案,一名67岁男子因在该市的救助中心刺死一名男子被控谋杀。然而,在法院审理中,检方确认该案属正当防卫,决定撤销谋杀指控。
案发时,22岁的Jordan Morris在基督城市中心Hereford Street的救助中心被刺中腹部,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这名年长男子被警方逮捕并以谋杀罪起诉,案件曾引发社会关注。
该案在基督城高等法院庭审中,检方代表Mitchell McClenaghan表示,根据多位目击者证词,被告在事发时正遭受严重人身攻击,其行为属于为保命所进行的单次反击。由于证据显示被告并无过度行为,检方明确表示无法排除正当防卫的可能性,因此撤销指控。
再比如另一宗“砍断侵害人手指”案。
2020年10月1日凌晨,在新西兰King County Piopio附近的农场内,一名17岁少年闯入农舍企图偷车钥匙,并持刀伤人。屋主Bill Burr与儿子Shaun经过一场近战后,后者以刀具切掉少年小指一截。

Bill Burr与儿子Shaun Burr。图片来源:怀卡托时报
之后,这对父子被控“意图造成严重身体伤”“故意伤害”以及“蓄意致残”等多项罪名。经过8天审理,高等法院陪审团在2022年5月一致裁定这对父子属正当防卫,“全部无罪”,理由是这名少年在现场持续威胁、试图起身,且有刀具,构成持续性暴力威胁;Bill Burr出于保护家人及自身安全而指示儿子采取措施;农舍并非公共场所,其行为属合理防卫范畴。
警方建议:自卫要“适度”,最好报警而非动手
新西兰警方在多起类似案件中提醒公众:“我们理解个人在遭遇攻击时可能做出本能反应,但我们建议民众尽可能避免肢体冲突,优先寻求帮助并报警。”
警方建议如遭遇威胁,应尽量:尽快离开危险区域;拍摄或录音留存证据;报警并配合调查;在必要情况下,用最低限度的力量自保。
专家提醒:正当防卫不是“打回去”的许可
奥塔哥大学刑法副教授Andrew Geddis表示:“许多人误以为正当防卫就是‘你打我我就能打你’,但法律要求的是合理、必要、适度。如果反击过度,不但不能免责,反而会构成犯罪。”
在新西兰,正当防卫是一项法律权利,但同时也受制于严格的限制。民众在面临人身威胁时,有权保护自己,但必须清楚自卫的界限。在冲突发生后,冷静、克制、及时报警,是保护自身权益、避免“反受其害”的关键。
(转自天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