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安全情报局局长Andrew Hampton。
Photo: RNZ / Liu Chen
新西兰安全情报局(New Zealand Security Intelligence Service,NZSIS)负责人日前提醒公众,应提高对外国干预的警惕性。
上周六(6月28日),全国各地约300名各少数族裔社区人士出席了由少数族裔社区部举办的第四届多元族裔优势会议(Ethnic Advantage Conference)。
此次会议重点围绕促进社会凝聚力展开,外国干预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
在一项议题讨论中,NZSIS局长Andrew Hampton向与会人员讲解了外国干预的特点并提醒公众提高警惕。
Hampton表示, 保持民主原则相当重要,比如说,公众的观点立场虽然可以不同,但替外国政府工作来影响新西兰是有问题的。
他表示,在维护并保持各方对话、共享信息方面,社区领袖扮演着重要角色。
Hampton表示,安全情报局将与各少数族裔社区继续建立信任并维护关系。
"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项长期工作;但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时,如果我们不去继续这项工作,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表示,NZSIS将持续揭露外国干预情况,向社区领袖提供信息,确保该部门沟通渠道顺畅,同时确保该部门能够反映各族裔社区。
Mark Mitchell与少数族裔社区领袖在会议上。
Photo: RNZ / Liu Chen
少数族裔社区部长Mark Mitchell表示,新西兰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外国势力干预。
"确实有一些国家试图干预他们的侨民社区。"他说,"但作为新西兰政府,我们必须确保我们采取一切措施保护(移民)民众,并且当这些国家出现这类行为时,我们能够予以发声。"
在谈到社会凝聚力时,部长呼吁人们能够拥抱和平与宽容。
Mitchell说,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新西兰正面临严重阻力,所处环境比几十年前更加复杂。
"我部和我个人希望传达的一个主要信息是: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对话应围绕社会凝聚、和平与宽容展开。"Mitchell对与会者说。
他还提到一周前"命运教会"在奥克兰市中心游行的事件,并表示公众应该团结起来进行谴责,并且不被他们的煽动言论所影响。
他说,新西兰也应该对当下的多元文化构成感到骄傲,但要确保自己不丢掉这方面的优势。
"……我们始终承认和平抗议和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也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重大责任,并清晰地传达一个信息:以和平与宽容的方式表达。"
他表示,每个个体也都应对自己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负责,因为当前有大量虚假信息和误导信息存在于社区。
少数族裔社区部首席执行官Mervin Singham。
Photo: RNZ / Liu Chen
少数族裔社区部首席执行官Mervin Singham说,维护社会凝聚力和反对外国干预存在着内在联系。
"在我看来,(反对)外国干预的第一道防线就是社区凝聚力。"Singham说,"所以,如果新西兰的人们--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他们对新西兰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有价值,享有公平的生活环境……那么他们就不太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去做一些他们本不该在这个国家做的事情,那些事情也不符合新西兰的利益。"
Singham说,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人们多少会有点紧张,因为移民群体都有一些海外联系,或者他们对自己的祖籍国有原本的自豪感。
"正如小组刚才所讨论的,我们不希望人们卷入那些违背国家利益的胁迫性活动。"他说,"比如,为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不顾新西兰的利益而窃取本国知识产权;或因受到海外国家的压力威胁而被迫做一些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
Singham表示,少数族裔社区部的网站上提供了一系列相关信息供人们自行学习了解,比如怎么举报干预行为。
他表示,这些发布于今年年初的材料将以30种语言呈现给公众。
"在有了不同语种的信息后,公众可能会在鉴别'正常影响'逐步转变为'外国干预'的过程中更加警觉,这才是社区力量的体现。"
社区倡导人士Eva Chen。
Photo: RNZ / Liu Chen
社区倡导人士Eva Chen表示,对外国干预问题进行讨论是一个适时的提醒,但也希望政府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更清晰的信息。
"我们一直都觉得foreign inteference好像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一个话题,今天听到了,才发现并没有那么遥远。"
不过她表示,如果官方能够就一些具体活动以及他们需要从社区获得哪类信息给出更多细则指导就更好了。
"确实应该提醒我们大家提高警惕,但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外国干预话题)感觉好像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的事情……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怎么提高警惕。"
Chen也认同,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反对外国干预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如果大家都很有爱,有事情互相帮忙,不会有foreign inteference。"
"当有自己的目的时……有时候新西兰政府给我们的资源不够,向外界要资源,不注意时就被利用了。"
(转自RN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