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总理Christopher Luxon本周访问北京,这是他当选18个月以来首次访华。尽管代表团规模不大,却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同行的大多数企业早已在中国站稳脚跟,几乎无需新西兰政府的引介或背书。 如果总理能带上更多来自金融、科技、教育、服务业的企业,以及本土中资机构、影视公司和更具多元视角的媒体代表团,不仅能展现中国在新西兰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也能释放出新西兰希望深化双边关系的善意信号。 然而相较于他三个月前对印度的访问,此行显得敷衍,几近外交上的怠慢。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间歇性、可控的军事冲突,三个月前Luxon却率领了新西兰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代表团访问印度。他似乎正在强化惠灵顿长期以来某个派系的目标,即不是通过贸易自然增长来实现经济多元化和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寄望于尽快以印度等国在规模上将中国取代。 总理及其内阁称中国为“地区威胁”,同时努力地(部分是秘密地)与华盛顿及其盟友重新结盟,意在共同遏制中国的影响力。惠灵顿公开谴责中国海军在塔斯曼海的军事行动(尽管相关船只始终处于国际水域内),却对几个月前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海军共同加入美国在南中国海的大规模演习只字不提。与此同时,Luxon承认中国是重要贸易伙伴,惠灵顿与中国签署了罕见的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政府在事实上与外交礼仪上的双重标准越来越肆无忌惮,这或许是其西方文化优越感使然。 在新西兰与美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并宣称达成防务联盟意图的背景下,新西兰不应指望中国保持沉默。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早已超出经济层面,其在亚太地区的策略显示出不惜一战的决心。五角大楼的推演多次显示,尽管美军仍具优势,但任何与中国的长期冲突都将对双方乃至全球造成难以承受的代价,让胜利变得几乎不可能。与西方舆论普遍认知相反,美中真正的战争风险更可能来自误判,而不是中国主动攻打台湾,后者目前的概率仍然很低。 新西兰既不应也无需选边站队。尤其是在美国一边夸大中国的不公行为与贸易不平衡问题,同时自身又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之际,新西兰完全可以退一步,静待这场愚蠢的闹剧收场。过去几十年里,新西兰选择让国际法指导其地区政治立场,并确保其海外商业活动符合国际贸易公约。如今新西兰却要与一个民主陷入崩溃边缘的美国结盟,这本应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总统吹嘘吞并主权国家、在全球各地同时与盟友和敌人挑起贸易争端、甚至在中东地区被指助长种族灭绝的美国,是新西兰想要结盟的对象吗?
图源:Pixabay新西兰代表团中某些成员可能会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下滑,消费者信心不足,政策方向也不明朗。但当今全球对中国经济的评论大多是负面且不准确的。中国经济正在有序复苏,零售价格在上涨,房地产市场基本触底,地方政府对需求回暖保持克制干预的态度。 对那些能讲好新西兰故事、提供本地化支持的企业而言,中国依旧是高潜力市场,因中国对健康优质食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上季度,佳沛在中国销售了超过14亿颗奇异果,总值逾11亿纽币,几乎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吃了一颗。乳制品市场虽然经历了价格下行,且部分投资短期撤出,但恒天然仍然是中国高端乳品供应链中最受信赖的品牌。 随着经济复苏势头增强,中国家庭拥有20万亿美元的储蓄等待释放。就业和工资状况正在改善,过去两个季度的工厂关闭数量低于预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非常强劲。接下来两年内,中国制造业需要填补2500万个岗位。考虑到特朗普不仅在关税问题上退缩甚至表现出妥协姿态,中国公众对政府的坚韧正在重拾信心。 当Luxon本周访问北京时,中方会像往常一样铺上红毯,安排握手寒暄与合影仪式。但据中国政府内部人士私下透露,官方对这个曾被视作“患难之交”的伙伴已逐渐失去信任。如果Luxon继续靠拢华盛顿、对抗北京,中国政府或将在幕后释放信号,甚至暗示《新中自由贸易协定》可能面临调整。 代表团中的大企业更应该为了自身商业利益发声,也为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维持日常生计的中小企业与普通民众发声。在新西兰政府如此笨拙地处理国家主权事务的当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英文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