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西兰中文先驱公众号(ID:Chinese_Herald) “想不到,来新西兰不到半年,人生第一次睡车库就是在这里。” 这是陈先生(化名),一位曾在苏州从事IT的硬件工程师。 带着对异国生活的向往,他踏上了新西兰打工度假之旅,没想到刚开始不久,就掉入一个坑里。 虽然损失不大,但他怀疑这是一个圈套,许多来打工度假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于是他联系了中文先驱,讲述了他的故事。 去年,陈先生成功抢到了新西兰Working Holiday签证。 2024年10月,他带着行囊和对新生活的期待,降落在奥克兰。 他先是在奥克兰一家巧克力工厂找到了工作,生活节奏虽然忙碌但稳定。 他也像很多背包客一样,加入了Facebook上的Working Holiday群组,希望结识同伴,寻找更多打工机会,拓展旅途的可能。 就在这时,他在群里认识了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人女子“Jess Neoh”(梁小姐),她自称是一名志愿者,帮人介绍工作。
Jess告诉他,丰盛湾Opotiki小镇的奇异果采摘季即将开始,农场很缺人。 http://www.w3.org/1999/xhtml"},"node",{"tagName":"strong","attributes":{"data-start":"215","data-end":"239"},"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只要你肯干,天气好,每周可工作80到92小时,一小时26纽币。”“你来就对了,如果在农场打工,你的签证还可以延3个月”。Jess表示她还会安排住宿。 “我的住宿只接待背包客住,不与房东同住。每人每周180纽币,有WiFi、洗衣机、厨房、热水器和厕所。” “快来,今天我这儿已经有6个背包客到了。” “如果人够了我就不收人了。” 陈先生开始心动了。 今年5月8日,陈先生就驾着车,从奥克兰开了300多公里,抵达他从没听过的http://www.w3.org/1999/xhtml"}]">Opotiki小镇,入住http://www.w3.org/1999/xhtml"}]">Jess介绍的住宿地址:64a Grant Road Opotiki 。 在入住前,他问Jess,是不是提供单间,但她一直没有回复这个问题。 陈先生心想,180纽币一周,能在奥克兰租个单间,在这里应该也是单间。 但等他进了屋才知道,给他住的竟然是车库: 这个车库没有任何改造,配备6张单人床,床与床之间没有任何遮挡。 他和另一位背包客被安排住在金属卷门边上。 没有厚被子,唯一能盖的是一条薄毯子。 那几天正好下雨,有几晚冷得不行,室友半夜冷得爬到客厅睡。 陈先生幸好有自带一条毯子,在床上缩成一团,靠“咬牙”熬夜,“差点要冻死”。 他当时想,等找到农场工作就好了。 但是,接连几天,陈先生没有“马上开始工作”。 他开始问http://www.w3.org/1999/xhtml"}]">Jess,Jess不是告诉他:“天气不好”“奇异果糖度不够”“农场没空位”来推托。 就连之前她热心推荐的免工作经验的包装厂工作,他询问后得到的回复是:“现在不需要人了,要有经验。” 住了5晚后,陈先生意识到工作遥遥无期,便决定返回奥克兰。 他提前两天离开,试图要回剩下2晚,共50纽币的住宿费。 他在信息中非常礼貌地表达:“我完全理解有些事超出你控制,我不生气……但我花了约200纽币来回油费,也没有工作……如果可以的话,能否退还那两晚住宿费用?” Jess最初回应:“不是我的房子,房东住在Whakatane,我要问他们……租金进了他们账户。” 后续陈先生多次询问,Jess一会说“我不是房东不能决定”,一会说“房东是柬埔寨人”,还转发了名为“Richie”的人发来的“说不退”的聊天截图。 到最后,她只说:“They said no.” 根据先驱酱了解,这套房子登记的屋主名字中,没有人叫“http://www.w3.org/1999/xhtml"}]">Richie”。 陈先生回到奥克兰后,把住车库6人间的图片发到社交媒体上,引来众多网友惊呼: “坐牢还收钱?” 根据新西兰《住宅租赁法》和《健康住宅标准》要求,如果将车库改为获得居住用途,需要向议会申请用途变更许可。 改造后,需要符合卧室最低高度、保温、通风、采光、隔热、防潮等标准。 陈先生向Opotiki议会报告了这套房产,昨天下午,工作人员回复称去查看了房子现场,正等屋主回复。 先驱酱联系了Jess询求置评,但截至发稿时,Jess没有任何回应。(转自新西兰中文先驱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