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文先驱网 Kenny 报道 2025年上半年,加拿大与澳大利亚两场关键大选接连上演,结果出人意料却又耐人寻味:中左翼政党分别以压倒性优势取胜,而曾一度被看好的中右翼政党则失利严重。 在反转的背后,一个共同的国际背景因素逐渐浮现——“特朗普效应”。特朗普作为美国总统及共和党领袖,虽然身在华盛顿,却对主要盟国的政局产生了显著的外溢影响。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右翼政党在选战中尝试借鉴特朗普式的选举语言与文化立场,结果却是选民的反感情绪集中爆发。 新西兰即将在2026年迎来大选,正处于观察与借鉴的关键窗口。透视加拿大和澳洲的政治变局,不仅能为新西兰政党提供战略借鉴,也为选民提供了判断当下政治潮流的思维参照。 加拿大:从“民调落后”到“奇迹逆转”的启示4月28日,加拿大自由党在新任党魁Mark Carney的带领下成功实现逆转,连续第四次赢得大选。 就在几个月前,保守党一度领先于自由党,舆论普遍预测中右翼将重新执政。然而两大因素改变了选情:其一是Carney代替Justin Trudeau担任党魁,提升了自由党的专业形象与经济信任度;其二则是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计划”和“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狂妄言论,在加拿大国内激起了民族主义的反弹,直接削弱了保守党领袖Pierre Poilievre仿效特朗普风格的选战策略。 Poilievre在选战中大量使用攻击性言辞,对“觉醒政治(Woke)”猛烈抨击,企图激发基础选民情绪,这一做法与特朗普如出一辙。然而加拿大选民对此并不买账。在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社会面临多元挑战的背景下,多数选民选择了一个更稳健、理性的中左翼政权,而不是将国家推向“美国化”政治极端的保守派。 澳大利亚:右翼“文化战争”翻车的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选举结果同样给世界右翼政党敲响了警钟。总理Anthony Albanese领导的工党再次获得压倒性胜利,不仅成功连任,还取得了两位数的议会多数席位。相对而言,自由党领袖Peter Dutton则在选举中遭遇惨败,甚至失去了自己的选区,成为澳洲历史上首位在全国大选中丢失议席的反对党领袖。 Dutton的失败并非偶然。他的竞选语言紧跟特朗普路线,包括强烈反对“觉醒文化”、强调“回归传统价值观”、主张严格移民政策,并提出类比“让澳大利亚重新伟大”的口号。但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在澳洲的城市选区并未产生预期效果,反而使自由党在大城市选民中几乎全军覆没。 正如评论所言,自由党沦为一个“几乎被大城市驱逐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与特朗普品牌捆绑过紧,反而让Dutton失去了中间选民。 特朗普效应的核心机制:负向联想与民族反弹无论是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右翼政党都未能复制特朗普的成功。这背后不仅是策略失当,更是“特朗普效应”在国际政治中的负向传导机制开始显现。 特朗普的对外关税政策、对国际秩序的不尊重、对法治与移民议题的极端立场,使得许多国家的选民出于民族自保本能而反对任何“特朗普化”的政治语言。在加拿大,保守党的对美依赖式口号激怒了民族主义者;在澳大利亚,自由党对“文化战争”的强调被认为是复制美国极化政治的尝试,引发了中间选民的焦虑。 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特朗普主义正在从美国的内政模式,演化为对全球选举制国家选民心理的一种“反面范例”。“美国优先”可能在美国国内得分,但其外溢性正在损害盟国中右翼政党的国际形象。 新西兰:尘埃尚未落定新西兰目前由国家党、行动党与新西兰优先党组成的右翼联合政府执政,总理Christopher Luxon领导下的政府自上任以来,以“经济重建”“削减开支”为核心政纲,获得了部分选民的支持。 但从近期趋势来看,“特朗普效应”在新西兰也有潜在风险。行动党力推的《条约原则法案》引发争议,新西兰优先党党魁Winston Peters频频发表“文化战争”式言论,试图激发民粹主义认同。尽管这有助于其基本盘巩固(如获得6%的民调支持),却可能在全国层面上损害了联合政府的整体形象——尤其是在更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城市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新西兰工党目前的支持率并未因国际中左翼回暖而提升,显示其政策方向与领导风格尚未获得广泛信任。换言之,虽然中右翼可能面临“特朗普化”的风险,但中左翼若不能提供明确替代方案,也难以从中直接受益。 透过澳加两国大选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选民倾向于回归本国利益与理性政策,拒绝外来意识形态极端化的复制。外交、安全、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包容性成为决定选票的重要因素。 新西兰总理Luxon在回应澳洲与加拿大选举时就强调,“选民在不确定时期更看重经济管理能力”。他也提到新西兰政府正在专注于“降低生活成本”,意图用稳健的财政表现来平衡右翼联盟中激进派系可能带来的不安。 外交部长Winston Peters虽在处理“如何应对特朗普”这一问题上与总理存在分歧,但他也承认政府“早已预判选举结果”,显示政府内部对国际局势有一定前瞻性。 图片均来源于Getty如何走出“特朗普阴影”?综合分析,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大选结果对新西兰构成三点重要启示: 警惕“特朗普标签”对中右翼品牌的伤害:过度模仿美国右翼政治语言将引发选民警觉,尤其在文化多元、政治中间化的新西兰社会; 中左翼政党需明确自身价值主张:若希望复制澳加的“逆转胜”,新西兰工党需提出有说服力的经济与社会治理方案,而非仅靠执政党失误以“坐收渔利”; 对外政策需保持独立与清醒: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国防合作将继续深化,但在面对特朗普式国际政策时,需保持自身立场的清晰性与民意导向的一致性。
2026年的新西兰大选,将不仅是一场国内政策的较量,更是在全球右倾浪潮与民主体制稳定性之间的博弈。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大选为新西兰提供了绝好的“试镜”剧本,接下来如何书写结局,将取决于每个政党的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