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澳大利亚邻国不仅收入更高,他们的社会也更加幸福、和谐。 这是根据一项新的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该分析表明,长期以来维系新西兰社会团结的“纽带”正在面临多重压力的侵蚀。 本文图片来源:NZ Herald由海伦·克拉克基金会委托进行的这份报告,呈现了关于新西兰社会凝聚力最全面的分析之一。社会凝聚力可以被视为维系社区的“无形纽带”,支撑着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年前的3月,新西兰500万人进入了新冠封锁状态,社会凝聚力在当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家认为,这一举措在疫情危机期间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 然而,根据Talbot Mills Research收集的调查数据,这份最新报告描绘了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 报告的合著者、经济学家兼评论员Shamubeel Eaqub表示,理解社会凝聚力的最佳方式,或许是从它的对立面——社会分裂(极化)——来观察。 “当社会内部差距过大时,我们就更难以齐心协力去解决重大问题或做出战略性决策。” 他指出,唐纳德·特朗普的崛起以及全球范围内极右翼政府的兴起,实际上是“过去80年来西方经济模式遭受破坏的结果”,也反映出社会分裂的加剧和社会凝聚力的削弱。 即便如此,他仍然对这份43页报告中的一些发现感到震惊。他在接受英文《先驱报》采访时,分享了五个重要结论。 新西兰的社会凝聚力落后于澳大利亚 当把新西兰的调查结果与澳大利亚Scanlon基金会研究所的最新数据进行对比时,新西兰在几乎所有指标上都表现较差。 对此,Eaqub坦言,他并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 “我原本以为,我们的情况至少会与澳大利亚持平,甚至可能更好一些。毕竟,我们经历了金融危机、地震、清真寺恐袭和飓风灾害——但我们都挺过来了,对吧?然而,数据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这让我感到失望。” 仅有47%的新西兰人认同关于社会凝聚力的积极陈述,而澳大利亚这一比例为55%。 这些陈述包括“我所在的社区邻里之间愿意互相帮助”以及“新西兰是一个充满经济机遇的国家,只要努力工作,最终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政治倾向、工作参与度、收入水平和族裔背景是两国社会凝聚力差距最明显的领域。 尽管仍有超过80%的新西兰人表示对国家有强烈归属感,但数据表明,与澳大利亚人相比,新西兰人对社区的安全感和联系感较低。 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感到孤立。尽管90%的人白天待在家中时感到安全,但只有57%的人在夜间独自步行时感到安全。 新西兰人的自我价值感低于澳大利亚人 报告显示,仅有三分之一的新西兰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感到满意,而在澳大利亚,这一比例高达60%。 年轻一代的情况尤为严峻,只有四分之一的年轻新西兰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满意。 “除了能够领取全民养老金的老年人外,几乎所有群体都对自身的财务状况感到不满。”Eaqub说,“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关,目前的经济环境非常艰难——比澳大利亚还要困难得多。”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是,新西兰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有时或经常吃不上饭,而澳大利亚这一比例仅为13%。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太令人羞愧了。” 此外,新西兰人的整体幸福感也低于澳大利亚人。数据显示,只有55%的新西兰人认为自己是快乐的,而澳大利亚的比例高达78%。另有16%的新西兰人表示自己感到不开心或非常不开心。 尽管如此,仍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但只有一半的人表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对政府的信任度相对较低 政府信任度——这是新西兰在应对新冠疫情时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次调查中表现较弱。 只有4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为人民的最佳利益行事。对于法院判决的公平性,受访者的看法也呈现较大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受访者,尤其是毛利人和太平洋岛裔,希望看到制度性的变革,部分人甚至支持对政府体系进行彻底改革。 尽管整体而言,对民主制度的支持依然强劲,但年轻一代更愿意接受其他治理模式,比如由专家领导的政府。 Eaqub还指出,新西兰社会存在政治极化的迹象,而这种现象在美国尤为明显。 “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显著的分歧,但人们在关键问题上的对立程度,似乎越来越沿着意识形态的界限划分。” 公众参与度下降 虽然八成受访者表示会在大选中投票,但只有约三分之二的人会参加地方选举。 至于其他形式的公民参与,如抗议或抵制行动,比例则更低。 年轻人和少数族裔,特别是毛利人和太平洋岛裔,更有可能参与社会运动和在线政治讨论,但他们的投票率相对较低。 社区参与度同样有限。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参与过社会或宗教团体,而参与公民或政治组织的人数更少。 “这些群体是人们建立联系的重要空间,它们汇聚了不同背景的个人,让大家分享彼此的经验,”Eaqub表示。 “数据显示,那些加入俱乐部或宗教组织的人,更有可能感到幸福,也更有可能参与投票,同时他们感到孤独的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澳大利亚人对移民持更积极态度 尽管许多新西兰人重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但在移民问题以及政府对少数族裔的支持上,意见分歧较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70%)认为,毛利人与更广泛社会群体的关系对国家未来至关重要。 同样,62%的人支持在学校课程中纳入本土历史和文化,这表明对其重要性的广泛认可。 超过一半(56%)的受访者认为,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可以增强新西兰的实力。然而,仅有37%的人同意政府应该帮助少数族裔保持其传统习俗。 关于移民数量的问题,受访者的观点存在分歧:44%认为当前移民数量“刚刚好”,而35%则认为“过高”。 尽管大多数新西兰人认可移民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但他们的态度因移民来源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澳大利亚、英国和日本的移民较受欢迎,而对来自中国和阿联酋的移民评价较低。 有关文化融合和就业竞争的担忧依然存在,30%的受访者认为移民抢占了本地人的工作机会。 Eaqub指出,过去几十年里,移民推动了新西兰的人口增长,尤其是在奥克兰等城市。 但数据也挑战了一种普遍假设——即新西兰人整体上认为移民对经济是利好的。 “当我查看统计数据时,我发现只有略超过一半的新西兰人认为移民对经济有好处,而在澳大利亚,这一比例超过80%。”他说。 “同样,在新西兰,大约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对国家有益,而在澳大利亚,这一比例超过85%——差距非常明显。” 社会分裂的“警钟” 总体而言,Eaqub认为这份报告应该成为新西兰社会日益分裂的“警钟”。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认为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情况不会在新西兰出现。”他说。 “虽然情况可能不同,但类似的社会裂痕已经在新西兰显现。” 他还提到,愿意谈论自身受歧视经历的受访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白人(Pākehā),他们认为自己遭遇了“反向种族歧视”(reverse racism)。 “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当前美国和欧洲的情况存在明显相似之处,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Eaqub表示。 “我们能否未雨绸缪?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话或采取更早的行动来应对这一趋势?我无法给出答案。” “但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新西兰的社会凝聚力远不如澳大利亚,而这种情况可能对我们的民主、治理以及社区产生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就应该开始思考,如何保护我们自己。” (转自新西兰中文先驱网) |